【访谈】“双减”要想取得成效,前提与关键是给教师减负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祖庆说 Author 张祖庆
主持人:“双减”之下,未来教育何为?新学期开始,学生课堂有哪些新变化?学业压力到底减没减?学后托管究竟怎么托?为了回应社会关切,解答家长困惑,浙江少儿频道推出特别策划《双减之下》,邀请各个行业精英,共同谈论“双减”热门话题。今天邀请到的是语文特级教师张祖庆,张老师扎根教育32年,现在是谷里书院主理人,今天我们邀请张老师和我们谈谈,双减之下,一线教师应该怎么做?家长焦虑又该如何缓解?
(本篇访谈为采访稿,实际对话和采访稿有很多不同,因此在此抢先发布)
问1:
张老师,现在您了解到,现在双减之后,老师每天的工作量如何,有增加吗?
教师负担增加,这个是肯定的。
首先,工作时间增加了。过去下午16点30可以下班,现在要到18点,甚至6点半。有些学校,为了一刀切管理,没有托管任务的教师,也不能提前回家,因为校长强调,要留在学校办公,18:30出来,正是最堵车的时候,常常开车就要半小时到一小时,堵到怀疑人生;至于教育部倡导的实施弹性坐班,基本上不存在的。
其次,工作任务增加了。各类表格增加了:关于双减的表格,教师在开学初填过很多很多次。各类检查增加了:大课间锻炼检查、课后延时托管情况检查……;各类反馈的时间增加了,班级有超过三个以上的孩子作业没有在一小时内完成,教师就要反思,是否作业布置多了……原来的工作,一件都没有减少。
第三,心理压力增加了。教师还要面对家长的质疑,万一有孩子在晚托时间内动作磨蹭,没有完成家庭作业,可能就要被家长质疑……最关键的是,整个人身心俱疲,没有时间备课和改作,极其焦虑。不少教师累到怀疑人生。
问2:
老师负担过重,会有什么影响?对孩子又会有哪些不利因素?
“双减”工作,最核心的是教师要提高教学效率。教学效率的提高,需要教师认真备课,认真设计作业,而这一切,需要教师拥有充足的时间。
从这个意义上说,首先给教师“双减”,才能确保“双减”的成功——减轻教师的心理负担,减轻教师的非教学事务负担,教师才有充足的时间和良好的心态,从容地备课、改作,才能向40分钟要质量,向作业管理要质量。
因此,我认为,“双减”成功的前提和关键,就是教师的负担首先减下来。否则,“双减”会流于形式,越减各方越焦虑。
从目前来看,双减实施以来,教师的负担,普遍大幅度增加了。教师负担过重,影响是极其重大的。
其一,教师心情压抑,容易诱发各种心理疾病,导致师生关系紧张,不利于教师和学生好好沟通;
其二,各种非教学工作让教师疲于奔命,没有更充裕的时间备课、改作,课堂效率降低,造成恶性循环;
其三,更严重的,直接累垮教师,导致正常教学秩序被打乱,一旦教室里开天窗,受损害的,还是孩子们的学习。最近,就有好几个教师朋友向我反映,好几位教师,过度劳累,直接昏倒,送进医院,这在以前是很少出现的。
总之,我们不能为了解决“996”工作模式下的家庭困难,而把教师变成新的“996”一族。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,这没错,但教师,也是人民的一员。
问3:
双减一方面是家长的迫切需求,另一方面是老师过重的负担,这两者矛盾该如何缓解?
国家出重拳整治培训机构,减轻课业负担,这完全是正确的,也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。相信所有教师都会举双手赞成。但在执行的过程中,一定要处理好“家长迫切需求和老师过重的负担”这对矛盾。
首先,搞清楚“双减”工作的主体。
减负这项工作,是积重难返的老大难问题,属于社会综合治理工程,理应举全社会之力来解决,绝不能简单地扔给学校,扔给教师。更不能简单地理解成:家长接送有困难,就得把孩子放在学校。甚至,有地方开始了周六也把孩子托在学校的探索。简单叠加,不可取也。
其次,积极探索晚托班的多元模式。
延时晚托,绝不能只有一种模式。其实,完全可以多模式并存:
01
学校提供场地,由教育局和学校共同把关,招标高质量的社会团体和各类体艺机构,由第三方实施低价优质晚托管理(比如,乒乓球、围棋、书法、音乐、美术、游泳等)。实际上,不少地方已经实施了这种模式。关键,要把好招标关、收费关、评价关。
02
由少年宫、游泳馆、乒乓球队、舞蹈培训中心提供场地,孩子放学后,将他们按需接到学校附近的场馆,由第三方进行管理(价格尽量低廉,政府主导管理,也可以由企业家赞助)。
03
由房产开发商、爱心企业、社区联合发起,创办社区托管中心。招募大学生、社区管委会、退休爱心人士、退休教师、公交公司,共同组建志愿者团队,把孩子安置在社区托管中心,让孩子在离家最近的托管中心托管(可设置简单的图书角和棋类等适当活动器具)。
04
建议有条件的大企业(事业单位)出台《学龄儿童妈妈(爸爸)弹性工作制》,倡导企事业对小学1-6年级孩子的妈妈(或爸爸)实施弹性工作时间表,允许其下午16:00—16:30提早下班,以人性化管理,减轻接送压力。双职工的,父亲与母亲,各承担一半接送。
05
上述几种模式都没有办法解决的,由学校统一管理,成立几个托管班,全校教师轮流值岗(一学期一个教师轮到2-3天,基本不会影响教师等工作状态)。
如果真的能多管齐下,多种模式并存,教师负担,可大幅度减下来。而不会像现在一样大部分晚托都由学校承担。
问4:
学校和家长如何给予老师更多的关怀呢?
首先,对学校提几点建议:
第一,学校千万不要把晚托率当做政绩,统一要求或变相暗示教师动员孩子来晚托。晚托,是为了解决家庭真实困难而提出的便民政策,千万不要变成比数字、比入托率的政绩工程。否则,晚托成了一种强迫,一个zai难。学校和教师,要真实地告诉家长晚托的相关细节,并且严格执行晚托规定。更不能要求教师在晚托时间内讲课或补课、讲作业。
第二,认真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,努力实施弹性坐班制,让老师能够在非晚托时间,早点回家,或者在有事的时候,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,用晚托班时间兑换积分,抵上班时间。让老师有时间接送自己的孩子、照顾老人。教师,也是一个有家庭的人。
第三,努力帮助教师减轻生活上的后顾之忧,让其安心工作。比如,有条件的学校,为教师提供一日三餐,比如,遇到某教师晚托日,欢迎教师家属来学校用餐等(已经有这样的学校在实施)。
第四,学校要统筹规划好一周工作,在周一全部布置给教师,尽量不要在各个微信群发布临时性的工作,否则,一线教师就会像无头苍蝇,一天到晚在处理各种临时性的杂事。
第五,要大刀阔斧砍掉非教学类事务对教师的干扰,尽量为教师挡掉各类杂七杂八的APP打卡以及各类竞赛、各类进校园。更多的名校校长,要有定力,要大幅度减少各类接待工作——你接待越多,教师越忙,这些都是教师的额外任务。
第六,各地教育业务主管部门,要不折不扣地执行教育部文件规定,不得组织任何形式的统测和所谓的质量调研。学校也不搞任何形式的统测排名。可以尝试分项过关达标,提升质量管理效率。双减督查小组,要对违规组织统测统考的行为,予以曝光,像管控违规补习一样曝光,谁还会顶风作案?考试是一根指挥棒,千万别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
其次,对家长提几点建议:
第一,家长和老师,不是敌对关系,而是育人共同体。相互配合,才能教好孩子;相互拆台,受害的一定是孩子。家长千万不要用自己的极端态度,杀死教师的责任心。否则,会有越来越多的佛系教师出现,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后进生诞生。
第二,家长和老师,信任度越高,育人效果越好;冲突次数越多,育人效果越差。你天天骂老师,等于天天骂孩子。
第三,在我看来,孩子能不晚托,尽量不晚托。表面上看,你把孩子放在学校了,自己是轻松了,但最终,你失去了更多陪伴孩子成长的时光。老师的陪伴,是不能取代家长的陪伴的。孩子是一把上苍借父母弹的琴。孩子辛苦一天之后,最需要看到爸爸妈妈的眼睛,在爸爸妈妈怀里撒个娇,而现在,只能在学校里看着日光一点点变暗,灯光一点点亮起来。尤其是低年级孩子,已经在学校里读书7-8个小时,饿着肚子挨2小时,于心何忍!这样的晚托,只能导致孩子厌学!
第四,老师不得给家长布置作业批改任务,我非常支持。但并非家长就连看一下孩子作业是否完成都不需要。看看是否完成,是否工整,这也是家庭陪伴的一部分。家长自己撒手不管,连孩子作业完成没完成都不晓得,难道让老师追到你家里来?
问5:
双减的核心要义,就是减负,我们年年提减负,这次有啥不一样?学校老师在减负方面,又能做些什么?
一是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文,其重视程度前所未有,其重要性,相当于教育的“三农问题”。
二是力度前所未有,对资本逐利为目的培训机构,对学科类培训的一刀切,对教育培训不得上市等硬核规定,是空前的。
在减负这件事上,是否能实施到位,很多时候要看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决心和作为。
如果地方教育局和教育行政部门真下决心要落实好“双减”,就会真正出台一系列政策要求,教师认真执行,就可以了。
最可怕的是,上头一方面要双减,一方面评价体系仍然是过去的。老师就难了。一面要求大幅度减少作业,一面考试换汤不换药,而且暗中排名,这不要了老师的命?
因此,我认为双减的前提是地方政府要确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,关键是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有科学的评价体系和管理机制。最后,才是老师们在各方政策引导下,用心备课,改革作业,提升教学质量。
否则,考试制度不改,只能是“又要马儿不吃草,又要马儿跑得快”。
问6:
以往孩子都有课外培训,现在孩子没有了培训班,家长焦虑怎么办?
适度的焦虑肯定存在,而且会长时间存在下去。原因有三点:一,高考制度暂时没办法改变(但相信慢慢会改进,事实上已经在渐变);二、优质就业岗位和庞大就业人口之间的落差;三、职业教育体系暂时不够完备。
那么,家长怎么办?
家长首先要改变观念。孩子在童年时代抓得越紧,不一定长大越有出息。在德国,幼儿是被严禁教知识的,这种散养式的教育,到了大学,直至大学毕业,德国人却越有创造力。因为他们在童年时代,留出了足够的成长空白。这样的成长空白,叫“留白”。
“双减”,有助于家长思考教育的本质,回归教育的本质。
真正有价值的教育,一定是“留白”的教育。“双减”可以让孩子像个孩子,让家长像个家长。家长和孩子的周末生活,可以从从容容地过,才是生活本来的模样。家长,要学会享受突然“多起来”的空白时间。
01
家长要把眼光放远。能读名校,是孩子的造化;读不了名校,没什么大不了。其实,很多时候,我们不是真的为孩子好,而是怕自己面子上过不去。其实,往远了看,读一般学校成长起来的孩子,今后成功的机会,不一定比名校的孩子差。
02
带孩子出去走走,亲近自然。远足、郊游,和孩子一起锻炼身体;亲近历史,逛逛博物馆、纪念馆,拓展视野。
03
和孩子一起读书。读更多经典好书,让孩子在大量高品位的阅读中积淀人文底蕴。
04
如果还有富足的时间,适当选择一些艺术门类学习,或者参与一些有价值的研学。在探究式学习中,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。
问7:
学校又该如何定位,让双减这项工作实现双赢呢?
第一,学校要准确定位自己,我们只是双减队伍中的其中一支力量,而不是全部。学校切不可自己揽下所有的责任;学校,无法扛起双减的全部。
第二,也因此,学校千万不要动员或硬逼着家长把孩子送来。家长有需要,且其他地方时无法安置,我们欢迎家长把孩子送学校晚托。千万千万不要把晚托率的高低作为晚托工作的成绩。入托人数多,不代表你的晚托工作做得好。
第三,严格执行教育部下达的文件,取消各种名目的考试,不给任何教师、学生排名。
第四,做好分项过关验收,提升教学质量管理水平。
问8:
以往常听人说,双减,是不是减轻了父母的责任?家庭教育又该如何在双减下发挥威力呢?
要充分认识到家长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。我们不仅仅是生下孩子的那个人,也是和孩子一起长大的人。家长和孩子是成长共同体。孩子要成长为最好的少年,我们要成长为最好的家长。
学校教育跟家庭教育,是不能等同的,更不能取代的。
具体来说,家长可以做哪些事呢?
多阅读育儿方面的书,养成终身学习习惯;
和孩子一起读书(家里至少有一个像样的书房);
和孩子一起写作(在朋友圈写作尝试每日百字写作、让孩子尝试旅游写作等);
和孩子一起锻炼(跑步、跳绳等);
和孩子一起挑战短板,改掉一个陋习;
和孩子一起养成好习惯。
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教科书,我们要把自己经营成一本优秀的大书。你的一举一动,就是孩子的范本。孩子,就是家长的镜子。
问9:
双减之后,家长与老师的角色有什么转变吗?家校关系如何在双减下重新构建?
家长和教师的关系,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定义——
双减同盟军——家校不是敌对关系,而是同盟军;
成长共同体——教师和家长一起在双减中成长;
研究共同体——共同研究新问题、新事物,让孩子更好成长。
家长和孩子,最需要做的是——
1.确立共同的价值信念;(班级价值观讨论;共读教育经典)
2.形成共情的班级文化;(彼此理解,彼此成全,彼此依靠)
3.开启共度的幸福时光;(与你有关,我们喜欢)
问10:
双减之下,孩子自由时间增加,如何激发孩子的“洪荒之力”?
1.大量阅读、自主写作(一间像样的书房,一个微信公号、简书等,为孩子编一本属于他自己的书);
2.项目学习,亲子共研(少年读城记、名人故居探究、西湖山水文化、运河的桥);
3.锻炼身体,健康成长 (运动打卡,共同减肥等);
4.隔代访谈,共建家族史(采访爷爷奶奶、外公外婆,做一本口述史的书出来)
问11:
教育内卷之下,孩子真的要躺平吗?还要鸡娃吗?
凡事不可走极端。躺平是消极,疯狂鸡娃是激进。
家长要顺从天性,顺其自然,顺势而为。发展兴趣、培养能力、提升素养,比什么都重要。
品格与品性,比成绩更重要;
习惯比方法重要,情商比智商重要。
家长要把孩子是否成人放在首位,努力带着孩子做明亮而奋进的少年。
(具体访谈节目,关注近期浙江少儿频道。)
往期推荐
图书推荐:《尖子生之路》培优系列共8册
推荐理由:丛书内容均是本公众号之前发布的公众号文章精选更新而成,丛书最大的特色是:个人独立编写,有着其他教辅书无法替代的优点!详细了解与购买,请点击打开《尖子生之路》系列丛书特色介绍.所有文章详细分类汇总(点击打开阅读)[免费获取]622分钟几何画板整套视频教程-零基础关注本公众号 | 相关公众号 |